01
“大身軀”的靈活秘訣
是什么讓車長近5.3m的小鵬X9的轉彎直徑被有效降低至驚人的10.8米?
是什么讓超級智能轎車智己L6可以進行“蟹行”移動、前后輪方向偏轉實現橫向平移以及原地掉頭,實現最小轉彎半徑為4.99米?
這一創新性(xing)設計不僅提升了車輛的靈活(huo)性(xing),也(ye)讓駕駛者能夠更加輕松地駕馭車輛,無論是在城市中穿梭還(huan)是在狹窄(zhai)的車道(dao)中行(xing)駛,都能得心應手。
答案就是后輪轉向,讓大尺寸的MPV,可以有媲美緊湊型轎車的轉向性能。
02
后輪(lun)轉向,為(wei)什(shen)么(me)在汽車(che)圈(quan)這么(me)“火(huo)”?
除了提升低速時的靈活性,后輪轉向還有一大優點,就是能夠在高速行駛時,提升車輛的行駛穩定性和安全性。比如,在打(da)方向盤避險(xian)時,后(hou)輪可以反向轉動,增加轉向靈敏性,避開可能的碰撞物。再比如,在高(gao)速變道時,后(hou)輪可以進(jin)行同向的轉角,基本上(shang)感覺不到車身的擺動。
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它的好處,那就是 “低速靈活,高速穩定”,最終能讓車的操控性明顯提升。
后輪轉向技術的引入,將使得操控性成為消費者關注的新焦點。在智能化時代,引入后輪轉向技術對于主機廠而言是巨大的挑戰,這就更需要國產零部件廠商擁有更成熟的智能駕駛算法、邏輯、控制等(deng),才(cai)能(neng)實現彎道超車。
德(de)科(ke)智控自主研發的主動后輪轉向產(chan)品(pin)已于2023年完成首輪客戶驗收,預(yu)計于今年下半年達到量產水平。為(wei)主機廠帶(dai)來性價比更(geng)高產(chan)品的同時,也為(wei)消費者帶(dai)來更(geng)智(zhi)能的駕(jia)乘體驗。
03
后輪轉向何時普及(ji)? 汽車后輪轉向技術其實早在30年前就已經誕生了,卻沒能像換擋撥片一樣普及到家用車上。對主機廠來說,額外的費用增加、技術的成熟程度以及安全性、可靠性都制約了后輪轉(zhuan)向(xiang)的(de)普及(ji)。 伴隨著電動化時代來臨,后輪轉向技術開始被搭載到大型電動車上。與燃油車相比,電動車實現后輪轉向有著先天的優勢。
目前,搭載后輪轉向的電動車快速增多,且價位越來越低。小鵬 X9、智己 L7、高合 Hiphi Y 等車型都搭載了后輪轉向技術。其(qi)中,智己 L7 將車型價位拉低至 33.88 萬元。
不只是小鵬和智己,吉利也在近期宣布將最晚于明年,在銀河、領克品牌上實現具備后輪轉向、整車蟹行等能力的AI數字底盤的大規模量產。可以預見,未來可能也會有更多的汽車品牌選擇跟進。
沒準兒有朝一日,后輪轉向真的可以成為一項標配技術呢?
我們也希望,隨著技術的成熟,它能夠普及開來,讓我們的家用車也能享受“過彎的樂趣”。